距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山体垮塌已过去48小时就在灾难发生当日绵阳一位五旬大爷独身启程疾驰百公里到达灾区只为报恩……6月24日中午,四川绵阳江油58岁的杨庭荣正在自家开的茶馆铺开桌子,准备等待牌友们到来。这时,一个牌友告诉他,茂县发生了山体滑坡,有100多人被埋,“整个村庄都没有了”。那一刻,9年前汶川地震时的场景,又浮现在他眼前。多年来,那些陌生而忙碌的面孔常常让他感动。他一直想做一回志愿者,参加一次灾害救援,以回报那些帮助过自己家乡的人。他向老伴儿交待好茶馆的事,孤身一人骑着辆旧摩托车就出发了。他不知道茂县有多远,更不会用导航,只能向一家开五金店的年轻人求助。对方用手机查好线路后,撕了张烟盒纸给他写下:西平—永安—北川—茂县。
![]()
从江油武都镇出发,经陈家坝、平武老县城、茂县,花了6个小时才到达松坪沟景区附近。后因交通管制,他又花了4个小时夜间徒步,在经过100公里的疾驰和跋涉后,终于赶到叠溪镇新磨村灾害发生地。目前,因安全等原因灾害现场已经被封锁,救援力量主要是专业的消防队和武警官兵,像杨庭荣这样的民间救援力量,还需要等待救援指挥部统一安排。
![]()
“我就是觉得有点惭愧,着急赶上来也没帮到什么忙。"满眼血丝的杨庭荣望着几百米外正挥舞施工的挖掘机,对记者连连感慨。“不能救人搬块石头也行”6月24日下午2时许,杨庭荣从江油武都镇的家里出发,骑着他那辆已经12年的摩托车一路驰骋,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朝茂县方向行进。他戴着安全帽,背着一个小包,里面装着雨靴、手套、还有修公路时发的维护安全的红袖章。途中,他有几次差点走错了路,看到前方的挖掘机,他估摸着不会错,一路跟到了茂县松坪沟景区附近。此时已是晚上8点多。这里聚集了大量前来救援的车辆,道路有限,只能有限放行。断断续续又前进了一段路,已经快晚上十点了,前方的路只允许救援车辆进入,他的摩托车也被拦在外面。杨庭荣只能和救援部队一样,徒步前进。可他毕竟快满60岁的人了,腿脚不比那些二三十岁的壮小伙灵便,很快被甩在后面了。路上遇到不少救援人员,都劝他不要赶夜路了,等到第二天天亮再去也不迟。“我想早点到,总能做点啥嘛,不能救人搬块石头也行。”执拗的杨庭荣没听劝告,花了4个小时,25日凌晨1点才走到叠溪镇新磨村。“也没帮到什么忙”杨庭荣急不可待地朝垮塌现场走去,但被人拦住了。他被告知,夜间救援需要专业人员进行,他需要等到第二天听候安排。“自发来救援的人不少,但一个人跑这么远来的,还没见过。”有人感慨。天刚刚亮,杨庭荣就来到救援力量登记处登记,听候安排。“别看我年纪大些,干活不比那些年轻人差呢。”他一边报告自己的名字和电话,一边讲述自己年轻时的过往,以期人们明白,派他去现场是不会错的。早上9点多,一批在现场救援的队员撤了回来,新的一批被换了上去,这其中只有少部分的民间救援力量,还没有轮到杨庭荣。他在警戒线外走了好几个来回,跟几个即将去灾害现场的退伍老兵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你们把我也带进去。”无所事事的杨庭荣说。“你年纪大了,要等安排。”一个皮肤黝黑的高个子老兵回应道。“我年纪大?我干起活儿把你们撂几里远哩。”他确实想找点事做。这时,一辆运棺木的车刚好赶到,杨庭荣赶忙跑过去,帮着把油纸打开,小心翼翼地盖在棺木上……
![]()
可敬可佩,知恩图报人间大爱,点点滴滴报恩之心让人心底一震@草哥0816 我爸爸是个地道的重庆农村人,没有读过书,他今天中午给我打电话,说我在绵阳近喊我去帮到搬石头@轻尘不惊感动,付出了行动,有一颗感恩的心。四川地震之后,有很多感恩之心,但亲临救灾现场还是少数。敬佩!@手机用户老人精神可佳,只要大家都有一颗为国的红心,什么困难也难不倒英勇的中国人民!@苍狼老爷子,我们江油人民的骄傲,您在叠溪救援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安全,我现在外地打工,有时间我也想回来去参加!@炜翔向老人家致敬,一定要保重身体,注意安全。茂县发生“6·24”特大山体滑坡后,网友们很关心这些问题:地灾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灾害与“5?12”汶川特大地震是否有关系?如果本身地形有问题,地处灾害多发地带的村庄为什么没有搬迁?未来是否还存在隐患?这些你最关心的热点问题,请听——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答记者问。6月25日下午,“6·24”特大山体滑坡灾害第六场新闻发布会邀请到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许强教授和裴向军教授现场答疑。他们在汶川特大地震后多次到阿坝州研究地质情况。 茂县地灾,有没有可能预警?岩体崩塌地带植被茂密,遥感手段难以发现隐患提问:在全省对地质灾害排查非常重视的背景下,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地灾,有没有可能预警?
![]()
对此,许强介绍,在全省拉网式排查中之所以没有监测到新磨村的地灾隐患,客观原因是:发生崩塌的山海拔3400多米,离受灾村高差1250米,无人居住,山体陡峭,人很难上去。虽然国土部门在汶川地震后做了很多排查,但由于现在的排查主要是人力排查方式,依靠地质人员调查,只能到一定的高处。在难以到达的高处发生了什么,很难知晓。人上不去的情况下,能否运用高科技手段监测?许强介绍,客观原因是,崩塌地带植被茂密,受其遮挡,即使高精度的卫星遥感也难以拍摄到坡体的变形,现有遥感手段也很难发现隐患。茂县地灾,和“5?12”汶川特大地震有关系吗?地震给岩体带来“内伤”,山顶受影响更大提问:叠溪镇历史上曾发生过地震,茂县也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之一,有记者提问,这次地质灾害是否与之前的地震相关?
![]()
裴向军说,地质灾害发生地处于松坪沟断层,历史上地震频发,包括1933年叠溪地震和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1933年叠溪地震对当地的影响超过汶川地震。地震带来的是深度岩体损伤,也就是“内伤”,而不是“皮肤病”。许强也认为,几次大地震与这次发生的灾害有关系。汶川地震,对山体造成震裂松动,一旦降雨,就会诱发地灾;同时加上当地山高,导致高层放大效应(鞭梢效应),即山顶部分因为地震的变形会更大,就像鞭子的末梢一样。此外,强震还有长期效应,一场大地震往往影响数十年,比如1923年日本关东地震的影响是60年。汶川地震只过去了9年,我们必须做好长期防灾的准备。 处于地震带, 为什么政府不组织搬迁?没有发生地灾前,人们不愿意搬提问:既然此处位于地震带,历史上多次受到地震影响,为什么政府不动员群众搬到其它地方去?
![]()
裴向军说,确定是否搬迁,要征求老百姓的意见。没有发生地灾前,新磨村人口密度不大,和周围的村落相比,这里的生产生活条件很不错,还有花椒种植和旅游产业。在没有发生地质灾害前,人们不愿意搬到生产生活不方便的地方。 周边是否会发生次生灾害?更多高科技手段进行地灾监测和排查提问:一般大型地质灾害发生后,都会有伴生地质灾害,灾害周边是否还存在隐患点,会不会引发其他灾害?
![]()
对此,许强说,我省已组建滑坡区周边地质灾害排查组,正在对周边的灾害进行排查,这是一个地震高发区,也是地质灾害易发区,“要说完全没有灾害是不可能的,我们会尽量找出来”。下一步,将动用更多的高科技手段来进行监测,包括卫星、飞机、无人机,利用这些手段来逐渐发现隐患,尽可能避免灾害的发生。同时,群测群防,是成功防范很多灾害的非常重要的措施,通过演练、对每家每户作培训、培养观测员,让老百姓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状况。视频记录#茂县山体垮塌救援#最艰难的36小时
综合:澎湃新闻、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