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领导、冒充熟人、冒充公检法……如今的诈骗分子,玩起角色扮演来,
个个都是奥斯卡级别
![]()
现如今,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许多人们之前需要线下办理的业务
都可以在线上办理了。
这本是便民之举,
却逐渐被不法分子趁机利用。
![]()
近期,诈骗分子又有了一个新身份——企业、机构的“微信公众号”。这些公众号以假乱真,用具有官方口吻的宣传语、显眼的LOGO来伪装自己,
致使不少用户上当受骗。
利用高仿名称行骗 混淆身份误导公众
02
南京市六合区徐先生收到一条手机短信:“您的小型汽车苏A*****年检6年期即将到期,关注南京车辆在线审核微信公众号,即可在线进行年检。”
![]()
徐先生见到短信并未怀疑,想到自己的车的确该年检了,便按照短信内容关注了那个微信公众号。“对方要求输入姓名、身份证号、车牌号及行驶证号,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徐先生输入这些信息后,公众号提示他点击链接进入网站,进行年检缴费。根据提示操作,徐先生输入了银行卡和支付密码。很快,银行给他发来了账户支付5000元的提示短信。
“年检怎么会要这么多钱?一看到短信我就吓了一跳。”徐先生立即打电话向银行客服核实情况,得知5000元确实被扣除后,又打电话向南京车管所核实求证。车管所工作人员告诉徐先生,他收到的短信是假的,那个微信公众号并非车管所的官方公众号。
第一,对于网络用户而言,应当慎重加入公众号,尤其要警惕那些没有规范途径的或者自己非常陌生的公众号,提高对个人信息尤其是敏感信息的保护意识,防患于未然。
第二,对于网络平台运营者而言,其是有效规避、防范真假公众号的核心,因此应当强化管理意识并提高管理水平,及时发现并封禁违法违规的公众号,及时通知并配合公安机关开展相应的调查和处理;对于因为网络平台运营者的过错而导致相应损害发生的,网络用户有权向其主张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
![]()
如果公众一旦被骗,首先应保存好相关证据,根据被骗情况决定具体的维权措施。对于情节严重的,例如涉及欠款较多或者人身伤害的,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对于造成较大财产损失或因人身侵害而有严重精神损害的,可以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损害赔偿;对于个人重要信息被骗的,可以通知网络平台运营者删除相关信息。小编提醒擦亮眼睛多方求证信息的准确性
避免上当受骗
来源:共青社区
此帖由网友 “秋天不回来” 发布